智能化传感器大势所趋高端传感器仍需要进口
更新时间:2022-12-07 16:56:45

  智能化传感器大势所趋高端传感器仍需要进口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观点,各国将传感器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在发展传感器产业方面任谁也不想落后于人。我国传感器市场亦在智能制造浪潮的推动下,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而随着

  2017年11月20日,工信部正式下发《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简称“指南”),《指南》提出总体目标,规划到2019年实现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实现20家。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生产线产能稳步增长。

  2017年12月15日,工信部正式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2018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计划中的重点内容是培育八项智能产品和四项核心基础,而智能传感器正排在核心基础的第一位,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

  计划中提出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气体、压力等智能传感器,并对传感器发展的水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到2020年,压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的性能显著提高,达到水平以内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商用,弱磁场分辨率达到1pT的磁传感器实现量产。

  智能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成为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智能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对应不同的应用范围会使用不同的传感器,其覆盖范围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安保、智能家居、智能运输、智能医疗等。

  相较于普通传感器的感知——输出的单一功能,以及失效后无法及时判定等问题,智能传感器本身具备的各类自主功能是“智能”的主要表现,包括针对安装使用过程中的自主校零、自主标定、自校正功能,使用过程中应对各类环境干扰及变化的自动补偿功能,工作状态下的数据采集及自主分析、数据处理及执行干预等本地逻辑功能,数据采集后的上传及系统指令的决策处理功能等,特别是面向更多无人值守应用环境,以及大数据分析数据采集产品中的自学习功能等,这些都是传感器智能化的表现,这其中多数都属于典型的物联网特征应用。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日趋智能化的传感器对于制造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红利时期,毕竟现在许多行业领域都需要传感器让设备对外界进行感知,今天,小编跟您谈一谈近几年最受人关注的三个代表性领域:智慧工厂、智能电网和自动驾驶。

  智慧工厂: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几乎都需要传感器进行监测,并把数据反馈给控制中心,以便对出现异常节点进行及时干预,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进行。业界普遍认为,新一代的智能传感器是智能工业的“心脏”,它让产品生产流程持续运行,并让工作人员远离生产线和设备,保证人身安全和健康。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中,汽车零部件工厂和装配线上的金属冲压机器的每个动作都需要传感器跟踪。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中传感器的应用,是利用传感器对某些电力产品的质量、故障定位等作出快速直接测量并进行在线监控。目前所提倡的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概念,究其根本:建立智能电网所需要的终端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很大程度上是指传感器网络,智能电网的建设,直接带动了传感器市场,同时,为了满足智能电网日后升级的需求,电力系统传感器也在向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迈进。

  自动驾驶:在智慧交通时代,主动安全技术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需要改进现有的主动安全系统,比如侧翻(rollover)与稳定性控制(ESC),这就需要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来感测车身姿态。除此之外,传感器在汽车领域还有很多应用,包括安全气囊、汽车发动机等。

  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传感器进入汽车。虽然GPS接收器可以计算自身位置和速度,但在GPS信号较差的地方(地下车库、隧道)和信号受到干扰的时候,汽车的导航会受到影响,这对自动驾驶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获取速度和位置(角速度和角位置),车辆任何细微的动作和倾斜姿态,都被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总线,传递给行车电脑。

  目前,中国的传感器产业已形成了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国传感器市场一直持续增长,近千亿的市场规模亦吸引不少国外厂家进驻中国进行布局,当中暴露出的是国内外传感器技术之间的差距。

  智能制造所需的某些特殊部件,如需要耐高温高压的传感器,国内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还是有些差距。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为了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可以不计成本地生产研发、生产部分高端传感器。但是应用到工业领域,目前阶段还是采购进口产品比较划算。对于高端电机、视觉、力觉等高附加值的传感器,我国现在还无法大规模生产,只能依赖进口。为了追求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又连带许多传感器也要使用进口产品。

  可见,目前我国高端制造领域所采用的传感器还是依赖于进口,市场规模仍将持续保持在千亿以上,但尽管如此,中国传感器产业的总体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尚无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设计软件,可靠性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国产传感器仍以中低端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侵权投诉

  是一种检测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变换电路和辅助电源组成,具有微型

  ,惯导、数据采集盒、IoT远程智慧监测等 产品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无人船、巡检/引导/送餐/水下机器人、AGV、云台装

  元宇宙最开始的概念出自199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里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现在描述的是超前的未来世界。元宇宙的发展是

  具有以下三个优点:通过软件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编程自动

  的设计方法。该设计以ATmega16为核心芯片,以CS5532为模数转换

  精密产品生产线、二十五组U型手工线,打通和整合现场数字资源,引入精益制造理论

  芯片的芯片设计公司,公司于2018年成立,创始人郭桂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银河芯是中科院微电子

  约有 2.2 万余种,中国已经拥有常规类型和品种约 7000 种,90%以上的

  数值测量的基础上,经过模糊推理与知识集成,以自然语言符号描述的形式输出测量结果的

  能在内部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并且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与外界实现数据交换,以及根据实际的

  约有2.2万余种,中国已经拥有常规类型和品种约7000种,90%以上的

  同样的高精度检测,且结构紧凑、安装效果好具备高性价比。 可用于基板周边设备、自动组装设备、各种组装工序检查工序

  电源才能运行。虽然有时可以使用电池和能源回收作为解决方案,但对许多应用来说,较为实际的做法是使用本地交流电源,例如连接网络的锅炉控制

  与外部网络或系统之间进行双向通信所需具备的物理接口和通信协议协议技术要求。

  就是运用一定的检测装置,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检测就能对周围环境的变换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对周围的环境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就是这样来模拟,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一般情况相下

  ,医疗大数据则是智慧医疗发展的基础。全球领先的医学成像、生物制造以及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提供商GE医疗在中国隆重推出旗舰款全身超声LOGIQTM E20,试图凭借更

  ,要想实现这一升级发展,对于机器人发展影响最大的几门技术之中,除了人工

  了解,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10月22日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常州)

  正在经历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简单结构到系统结构的过程,而原有的物理量感应功能也在进行

  业务未能受到高度重视,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

  内部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并且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与外界实现数据交换,以及根据实际的

  克服的障碍都要大。很少的一些企业像医院一样,同时面临数据快速增长的挑战,更大的访问数据要求和数据公共安全

  指能够感受规定的物理量并按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元件的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特性,为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

  的发展需求。如今,使用数量较多的有压力、位移、加速度、角速度、温度、湿度和气体

  具有以下三个优点:通过软件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编程自动

  NAND Flash读写性能持续提升,已超越原本为机械硬盘设计的SATA接口所能提供的带宽。为解除效能瓶颈,固态硬盘(SSD)接口朝PCI-e升级,已经是

  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构建通用的软硬件开发平台,并轻松地开展应用设计与实验。主要内容包括

  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

  电网在电力设施上的终端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软硬件建设,很大一部分将投资在

  感测功能。究竟在未来多集成度MEMS器件和单纯MEMS器件哪个会是主流呢?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问世以来,正在国内外迅速推广应用。本书从实用角度山发,全面系统

  。由于采用FPGA 实现底层图像处理算法, 明显加快了图像处理速度, 增强了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芯”辰大海!中国半导体迎来发展黄金期:国产替代加速,芯片投资出现三大热门赛道

  百亿联发科,登顶全球最大智能手机芯片商,2021年首发旗舰“天玑1200”5G芯片

Copyright © 2021-2022 pt视讯 版权所有